当前位置: 首页 > 徐僖院士专栏 > 正文

转华西都市报:马识途悼挚友徐僖:“猝而长逝我痛何如”

时间:2017-04-20  作者:  点击数:

1.JPG

2月16日,“中国塑料之父”徐僖先生辞世,他的逝世是我国高分子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马识途是徐僖先生的挚友,昨日闻悉噩耗后,他写下了亲真意切的三十二字哀悼词,并派女儿送到四川大学交予徐僖先生的家人。

2月16日,有“中国塑料之父”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先生因病辞世,享年93岁。

徐僖先生去世后,亲人一直没敢通知他多年的挚友马识途先生。昨日闻悉噩耗后,马老久久盯着与徐僖的合影,写下了三十二字的哀悼词追忆老友的一生:“徐僖院士塑料之父,皇家会士名传千古。多年深交感君嶙骨,猝而长逝我痛何如。”

感觉“心口难受”马识途写下哀悼词

“他心底是个特别讲情义的人,只要你支持他研究,他就会把你当真朋友看。”

昨天上午,99岁的马识途在成都家中翻看报纸,才偶然看到自己的挚友徐僖先生已经逝世两天了。而他的女儿马万梅早已知道了这个消息,但一直没敢告诉父亲。

中午吃饭时,马识途感觉“心口难受”,随即写下了纪念老友的哀悼词,并催促马万梅送到四川大学交予徐僖的家人。马老说,上世纪50年代末,自己在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期间,徐僖在成都科技大学担任老师,由于大学属于中科院管理,两人便成了工作上的同事。

“对于塑料的研究,可以说是徐僖当时生活的全部。”马识途指着手边的电话对记者说,那时候就是造这个家伙的塑料我们国家都很难生产出来,徐僖当时从五棓子中提取出了塑料,可以说是解决了整个国家的燃眉之急。

“他心底是个特别讲情义的人,只要你支持他研究,他就会把你当真朋友看。”马识途说。

拒绝学生送礼送礼者“门都不让进”

“父亲用‘多年深交感君嶙骨’来形容徐叔叔,我觉得十分恰当。”

昨天下午4点,马识途的女儿马万梅从四川大学赶回了家中,在她的印象中徐僖是一位十分有个性的老人。“父亲用‘多年深交感君嶙骨’来形容徐叔叔,我觉得十分恰当。”马万梅说,徐僖的学生遍布全国,很多人逢年过节都来拜望他,但只要一带礼物来,老先生连门都不让进。

一些朋友为了表示心意,经常会找到马万梅“走后门”送礼。“一次徐叔叔的朋友想送他一个蜀锦制作的艺术品,我就骗他只值200元钱,他这才领了情义。”想到那些年哄着徐叔叔收礼这段经历,马万梅的眼眶有些湿润。

去世前一天他还准备去上班

“和徐先生一起搞研究,一定捞不到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不会搞外快的人。”

徐僖先生的“不谙世故”,也曾让他遭遇冷落。徐僖先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告诉记者,前些年他回到成都时曾听到一些年轻学生不愿选择徐僖先生当指导老师,“他们说,和徐先生一起搞研究,一定捞不到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不会搞外快的人。”他说,自己一直不敢把这些话告诉老师,但随着年轻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能够踏踏实实和老师一起搞研究的人就显得更加珍贵。

徐僖先生的儿子说,父亲的座右铭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这些年,他的志气一直没有改变,家中能见到的几乎都是专业书籍,“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爱好。”徐先生说,父亲去世前一天,他还准备到研究所去上班。

人称“祖师爷”学生见他自动让道

去世前,徐僖已经因研究而单眼灼伤失明,肺叶只剩一半。

已经从川大毕业多年的郑梦说,徐僖先生在学生中被称为“祖师爷”。一日,学生们从食堂出来看到正在散步的徐僖,自动分成两排,给老爷子让路鞠躬。

据了解,徐僖先生辞世后,这几日,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赶来悼念的学生络绎不绝,向这位去世前已经因研究而单眼灼伤失明、肺叶只剩一半的“中国塑料之父”致敬。华西都市报记者崔燃摄影吴小川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

大年初三与恩师留下“最后影像”

“现为贵州大学校长。今年大年初三到徐先生家拜望了老师,留下了这张照片,没想到这成了先生最后的影像。”“中国塑料之父”徐僖逝世的消息不胫而走,而徐老得意门生、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与其过年相聚的照片,也因或为“最后的影像”在网络上传开。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电话连线郑强,还原“最后影像”的幕后故事。

最后一看送上他最爱的猕猴桃

郑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曾于1985年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读研,投师于徐僖门下。从研究生到博士生的十年学习生涯,都是徐僖一手栽培。

电话里,郑强长叹,徐老病逝当日,他就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大年初三,我从贵阳驱车千里到成都给恩师拜年,买了他最喜欢吃的猕猴桃。 没想到,我可能是他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个弟子,这也可能是徐先生生前最后一张照片。”郑强透露,他将在本月21日赶回成都,送徐老先生最后一程。

最后畅谈徐老赠送“人生总结”

郑强透露,初三当日,他到徐老家中畅谈了一个小时。临走时,徐僖竟将一本精美的学术生涯小画册、一本“人生总结”交到了他手中。

“当时我们谈得很欢快,聊到了许多往事,也谈到了我的成长,他还把他精美的学术生涯小画册交到了我的手里,还附上了一本川大记录的徐老的‘人生总结’。”

郑强说,恩师有两句话让他印象最深刻。一句是“做老实人要一定吃亏,但是做老实人绝不吃大亏”,一句是“不要去怕别人评说,是真理,历史自有公道。”“头一句是叫我们做人要学会吃亏,第二句是鼓励我们要秉承真性、坚持真理、追求真谛。”郑强说。

脾气很大生活中节俭不浪费

回忆起跟徐僖院士求学的那段时光,郑强说,“他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很大脾气,同时又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大是大非前、在做学问前,他都很认真严格。只要有一个字错了,或者是学术论文装订错误,他都非常生气。”

郑强特别骄傲的是,每年徐僖都会给他打电话,关心他的发展。

生活中的徐僖很节俭。“他用过的信封也不会扔,每张都翻个面,当成新的信封使用;他用过的纸张,写完一面,另一面翻过来继续用。他但凡有点积蓄,总想资助别人。当年,他把自己的积蓄都用来资助那些贫困的工人农民的孩子。”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杜灿人物简介

徐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四川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和“学科领路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遭受禁运和封锁,塑料纽扣和电源插座均还是当时国内街面上稀缺的抢手货。当时的四川,是贫油国中的贫油省,如果没有徐僖的研究,四川人用上塑料电源插座、纽扣的时间,不知还会延后多少年。

2月16日,徐僖先生因病辞世,享年93岁。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30219/67320.shtml

关闭